【导语】
近年来,“主理人” 标签在潮流、文创、餐饮圈走红,不少品牌靠 “主理人 IP” 吸流。但近期 “主理人翻车” 频发,或陷质量争议,或因言行失当引批评,或被曝经营造假。曾带 “小众”“专业” 光环的主理人,为何频频跌落神坛?
【正文】
1. 概念泡沫:“主理人” 成营销噱头,专业内核缺失
随着 “主理人” 走红,不少商家将其简化为流量工具 —— 靠 “有格调” 人设贴标签吸客,却缺乏专业功底与产品把控:潮牌主理人外包设计标榜 “原创”,咖啡馆主理人不懂烘焙只靠包装,文创主理人抄袭却称 “灵感原创”。消费者因 “专业期待” 买单后发现货不对板,自然引发翻车争议。
2. 人设崩塌:过度包装下的 “双面性” 暴露
许多品牌把 “主理人人设” 当核心卖点,刻意营造 “有情怀”“高审美” 形象,却频频暴露双面性:打造 “海归设计师” 却被扒学历造假,标榜 “环保” 却曝包装浪费、材质不达标,晒 “小众生活” 却被曝服务差、欠薪。人设与现实割裂一旦曝光,极易引发信任危机,甚至直接导致品牌口碑崩塌。
3. 经营失序:重流量轻管理,踩中合规红线
部分主理人沉迷流量炒作,忽视经营管理:餐饮主理人重装修营销轻食材卫生,因食品安全被处罚;文创主理人侵权使用 IP 陷纠纷,或借 “众筹”“预售” 圈钱跑路;还有主理人缺团队管理能力,靠 “情怀” 凝聚团队后因利益、决策问题致团队解散,加速品牌翻车。
4. 消费者觉醒:从 “盲目追捧” 到 “理性审视”
早期消费者因追求个性,信任 “主理人” 的故事感与专业性;但随着翻车事件增多,消费者逐渐理性:不再仅凭标签买单,更关注产品质量、性价比与口碑,还会主动核实人设信息避坑。比如某潮牌主理人靠 “明星同款” 走红,却因 “价高质次” 被消费者发起 “避雷”,最终口碑暴跌。
【互动讨论】
1. 你是否遇到过 “主理人” 的品牌?
2. 选择小众品牌时,你更看重哪方面?
关注更多精彩内容,>>>请点击热点话题
![]() 2025-08-15 08:13:14 |